白肉靈芝子實體
藏地陽光網訊:(通訊員 劉祖兵 葉強平 文/圖)2022年11月20日,西南科技大學賀新生教授等人在甘孜州理塘縣呷洼鄉門斗格村進行實地考察的過程中,在一顆樹樁下采集到了幾個野生靈芝標本,經過詳細鑒定后,于近日發現該靈芝標本是一種珍稀靈芝——白肉靈芝。
白肉靈芝又稱西藏靈芝,拉丁學名:Ganoderma leucocontextum T.H. Li et al.,是中國著名菌物學家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泰輝教授等在2015年發表的新物種。白肉靈芝是生長在青藏高原的一種特有的靈芝新物種,分布于西藏、云南和四川省的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理塘縣是一個新的分布點。生長在青岡樹等闊葉樹的樹干基部腐木、樹根上。因其菌肉雪白色而聞名于世,其功效遠遠高于普通靈芝,產量極為稀少。川藏等地,采集、收購和售賣靈芝的采集者和商販稱之為“白肉靈芝”“白靈芝”“藏白芝”或“藏白靈芝”“康定靈芝”,在當地被視為高品質的靈芝種類,售價往往比一般的靈芝高數倍,市場開發前景廣闊。
菌肉
白肉靈芝產于青藏高原地帶,菌蓋呈紅褐色、紫紅褐色,菌肉為白色,菌柄短而粗,味奇香。子實體中等至較大或更大。子實體菌蓋半圓形,腎形或近圓形,木栓質,寬5-500px,厚0.8-75px,幼嫩到成熟邊緣由白至淺黃色,漸變為黃至紅褐色,成熟后接近菌柄部分呈暗紅褐色、暗紫紅褐色或幾乎黑紅褐色,有顯著的漆樣光澤,表面具有環狀棱紋和輻射狀皺紋,邊緣薄,內卷,表面結成薄而硬外殼。菌肉純白色、近白色,軟木栓質至木栓質,體輕,易碎。菌管表面白色,平均3-6個/mm,直徑120-250μm,長0.2-12mm。菌柄側生,或偶偏生,長3-375px,粗1-75px,紫褐色,有光澤,內部白色,纖維質至木質。孢子印褐色,孢子褐色,近卵圓形,雙層壁,大小8-9μm×4.5-6.5μm。
藏醫學經典《晶珠本草》記載西藏靈芝為補益強身之藥,產于西藏林芝地區原始森林,在西藏分布于察隅、波密、米林等地。性溫,味苦;主治缺氧性高原病、氣血不足、神經衰弱、心悸頭暈、養心安神、止咳平喘、冠心病、肝炎、高血壓及多種原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具有抗缺氧、補氣安神、止咳平喘、延年益壽的功效。
菌管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潘俊等(2021年)研究表明,白肉靈芝白肉靈芝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總量分別為18.02%-19.02%、113.61-163.51 mg/g,明顯高于紫芝、赤芝。白肉靈芝中主要活性成分多糖、三萜及靈芝酸A含量分別為0.99%-1.42%、1.22%-1.40%、0.069%-0.084%,明顯高于紫芝、赤芝。白肉靈芝中總氨基酸含量為113.61~163.51 mg/g,其中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的含量較高。白肉靈芝甲醇提取物對DPPH自由基、羥基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分別為0.13~0.19和0.54-0.89mg/mL,并呈現良好的量效關系,其抗氧化活性高于紫芝。
孢子
大量研究表明,白肉靈芝水提物能有效促進PC-12細胞分化,對H2O2誘導的PC-12細胞凋亡有保護作用,因此具有神經保護功能。白肉靈芝水提物可增加大鼠膠原蛋白含量、抑制皮膚細胞DNA損傷、MAP3K5、TGF-b1和PLOD2基因的表達而延緩皮膚衰老。白肉靈芝三萜類化合物、亮氨酸對PC12細胞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對H2O2損傷有保護作用,具有預防神經退行性疾病潛在功能;白肉靈芝三萜類化合物對HMG-CoA還原酶和a-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抑制HMG-CoA還原酶活性可有效降低膽固醇的生成和體內含量,從而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抑制a-葡萄糖苷酶活性可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血糖。由此表明白肉靈芝能有效降低膽固醇和降低血糖,具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功能。